010-64097988
在线留言
离退休平台登录

新闻资讯

News

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诚通健康养老网,为您提供更最新、最靠谱的资讯。
  
抓住“十四五”应对人口老龄化宝贵窗口期,养老第三支柱如何快速成长
来源: | 作者:诚通人力(北京) | 发布时间: 2021-02-25 | 664 次浏览 | 分享到:
养老事业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既与现在的老龄人口密不可分,也与当下的年轻群体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
   养老事业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既与现在的老龄人口密不可分,也与当下的年轻群体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养老三支柱发展情况如何?第三支柱是否能撑起养老保障的重要一角?保险业又当如何作为?本期策划就上述话题展开分析。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养老了。刚刚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为提前做好养老准备,超七成的“90后”开始考虑养老,“80后”“70后”的养老需求更迫切,比例高达80%、85%。

   刚入社会便考虑养老,并非过分未雨绸缪。上周,民政部举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将迎接更大挑战。

   同样是在上周举办的“金融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为何迫切发展第三支柱
   正如郭树清所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在内的养老保障‘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已覆盖近10亿城乡居民,但第二支柱规模却很小,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与许多国家相比,第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
为何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阶段
   我国养老金体系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为退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政府倡导、企业自主发展的补充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由个人或团体建立,目的是提升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简单来说,养老这件大事要靠国家、企业和自己共同承担,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单独靠谁都有困难。但当前的现状是,第一支柱占比77%、第二支柱占比19%、第三支柱占比4%,显而易见,第一支柱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担起了养老责任。
然而,单纯依靠第一支柱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二:一是第一支柱提供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超过50%。这意味着,退休前每月赚8000元工资,退休后每月最多能领到4000元。二是第一支柱承压过大。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生育率持续下降等问题,基本养老金的资金池面临着收入放缓、支出加快的挑战。据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估算,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于2035年耗尽。
   按照国际标准,55%是养老金代替率的警戒线,若养老金代替率低于此,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据华金证券研究所测算,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所能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合计约为63%。但实际上,能够依靠第二支柱的人数十分有限。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仅能获得第一支柱提供的49.99%的养老保障水平,均在55%的警戒线之下。
在这样的现实下,要想老年生活从容不迫,第三支柱必须足够强壮,才能支撑起养老保障的关键一角。
   从海外经验看,通过发展第三支柱来补充第一、二支柱的不足,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撰文提出,鉴于当前对养老金第一支柱如何改革的争议仍然不少,推动起来也比较困难,当务之急是优先发展第三支柱。相比于政府直接补贴第一支柱的资金缺口,利用政策杠杆去撬动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的政策成本相对较小。而且当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起来后,政府无疑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第一支柱,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第三支柱发展壮大优势明显
   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也正是在各方长期积极推动下,2018年5月1日,第三支柱的重要探索——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三地正式开启为期一年的试点。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0亿元,参保人数4.76万人。
   “叫好不叫座”“遇冷”是外界评价个人税延养老险的常用标签,但鲜有人知道,这类产品实际收益情况是比较可观的。
   近日,长江养老董事长苏罡表示,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收益浮动型C款产品加权收益率已接近30%。
   个人税延养老险是一篮子产品,包括A款收益确定型,B1、B2款收益保底型,C款收益浮动型三类共4款子产品。据苏罡介绍,A款产品业内固定收益整体在3.5%~3.8%之间;B1、B2款产品尽管保底收益为2%~2.5%,但实际结算的收益率基本上在4.5%~5%;而C款产品显示出更大的收益率吸引力。
   据记者了解,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个税起征点调高及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出台后,企业员工投保个人税延养老险的意愿进一步降低,新增投保人数大幅下降,在试点地区,2019年度月均新增投保人数较2018年下降88.6%,部分投保人甚至停止了缴费。人们不禁质疑,个人税延养老险的停滞不前是否意味着第三支柱难以发展?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前,我国居民金融总资产已达到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低于1年期限。”郭树清认为,这部分短期金融资产转换为终身养老财务资源的话,规模十分庞大,优势非常明显。
   对此,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回应道,养老金融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在前期的研究分析中发现,我国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快速增加与结构调整特征显著,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非金融资产配置比重逐渐降低,已进入到金融资产配置加速增长的拐点。同时,家庭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风险的有效对冲与管理逐渐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核心,金融资产配置将呈现出向保险和养老金集中的趋势,养老金融发展优势凸显。
   “目前,房地产在居民大类资产中配置意义在下降,一方面,一线城市限购限贷不断加码,导致其流动性较差,财富构成中房产占据过高的比例,将严重影响整体财富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房产的高度非标准化属性,决定了其保值增值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一位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储蓄率走低、基本养老对工资替代率偏低的情况下,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合理优化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并通过参与一定比例的风险资产,通过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率的补偿,这将是有益的尝试。
另外,在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同时,“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郭树清说。
第三支柱发展要“两条腿”走路
   第三支柱变强变壮,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推动是不够的,与之相关的金融行业都应该发挥内在动力。从郭树清的讲话来看,监管层对于养老金融的总体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抓现有业务规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显示,有21.47%的调查对象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曾上当受骗,且部分调查对象上当受骗的金额还相对较高,这无疑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除了消费者本身的金融知识匮乏、风险意识不足之外,养老金融监管漏洞是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来看,大多数在金融和养老理财中受骗的群体往往就是受到了高回报的吸引,由于这些诈骗迷惑性很强,加之消费者本身的金融风险认识不足,导致了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
   比如,保险版“以房养老”这一被监管者定位为小众创新、在保险业仅有一家公司试水的保险业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打着“以房养老”之名行诈骗之实的新闻,银保监会也多次提示消费者,认清真正的“以房养老”。因此,在发展第三支柱的同时,清理养老金融市场上的“李鬼”是监管的重要工作之一。
   “另一条腿”是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等。
   从目前的养老金融市场产品供给的情况来看,现有养老金融产品没有实现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导向,大多数金融机构只是在“养老”的旗帜下推出的大众化金融产品。《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认为,一方面,行业内的金融产品性质差异并不大,除了冠以“养老”之名外,无论从产品门槛、周期还是产品收益方面与其他产品都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现有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养老”功能名不副实,各类养老服务金融产品虽有养老之名,但从实际运作上来看,很多产品设计并不是以养老为目标,而且缺乏深入的养老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
   徐敬惠建议,应聚焦居民的养老保障需求,不断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在风险保障层面,一方面,推动研发个人账户式养老保险及老年人专属风险保障产品;另一方面,探索开发实现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服务居民有效抵御长寿风险。在财富管理层面,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服务居民养老财富的长期稳健投资。在服务能力建设层面,深化养老产品与健康管理及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提供一体化的养老保障服务,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发展第三支柱已十分迫切,但也留给行业足够的时间。“‘十四五’期间,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准备的宝贵窗口期。养老服务发展要下大力气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为实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愿景目标,确立政策框架、打下坚实基础。”民政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来源: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