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4097988
在线留言
离退休平台登录

养老服务

Pension services

您的当前位置:
养老服务
诚通健康养老网,为您提供更最新、最靠谱的资讯。
  
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调研报告
来源: | 作者:诚通人力 | 发布时间: 2016-04-21 | 324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并逐渐走向峰值。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

     一、 项目背景
        人口老龄化社会迫切需要大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5%,达2.12亿人,比2013年增长了1000万人。今后每年平均增加老年人口近800万,远高于1982年到2004年每年平均增加老年人口302万的水平。全国老年人口2023年将达3亿人,2033年超4亿。其中,高龄化趋势将日渐加剧,2020年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达3100多万 。这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并逐渐走向峰值。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
        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消费能力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将从4万亿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左右 。随着高龄老人比例的不断增高,人们养老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养老机构,以高龄和病残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养老院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养老院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养老机构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护理队伍。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种新型职业,养老护理员直接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和照料陪护,是养老服务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护理的需求量大,作为这个行业主力军的养老护理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安危、生活质量以及养老机构经营效益。然而,这支队伍状况令人堪忧,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低下、护理技术缺失等原因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市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调研情况
        我们紧紧围绕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和安排,对养老护理员项目分别赴人社、民政等相关部门及相关的机构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相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状和趋势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2.21亿老年人中,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人员。然而,我国现有养老机构人员仅60万人。在养老护理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5%以上, 高中未毕业人员占10%,高中毕业人员仅占5%。
        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2013年曾做个一项调查显示,75岁以上的老人,只有12%愿意进养老院养老,并且还要具备一个前提,就是要在生活不能自理以后。绝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陕西省统计局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六成以上的老年人期望居家由子女养老。
        国际经验证明,居家养老是一种经济型的养老模式。其优势是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投入少、效率高、覆盖面广。在我国,从满足社会需求、符合老年人意愿、适合中国国情等各个方面来讲,居家养老都是解决未来养老压力的一种最有效模式。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无论从个人意愿还是从国情出发,居家养老都是最适合我国老人的养老方式,但由于居家养老设施薄弱、缺少服务人才等因素,老人在家里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作为补充的社区养老发展滞后、老人购买养老服务意识不强,也造成居家养老有效供给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服务项目单一,且大多偏重于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生活照料,老人需要的更为专业和细致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较少,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国家和社会对老年服务的投资规模非常可观。2012年民政部在介绍“十二五”养老服务规划时表示,五年中要投入2500亿元以上的资金。其中,不仅有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金。2014年政府就拿出大约250亿元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房企”和“险企”投资总额分别在800亿元和2000亿元左右。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例,截至2013年底,我国为老日间照料服务仅覆盖近50%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
        由于政府和社会真金白银的投入,致使老年服务的床位数快速增长。根据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各类老年服务机构共有床位314.9万张;到2014年,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床位增加到了551.4万张,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75.1%。同时,我们还发现2010年当时入住的老人是242.6万人,床位利用率77.04%,即空床率22.96%;到了2014年,老年服务床位数大幅增加到了551.4万张,但入住老人仅为288.7万人,床位利用率52.36%,空床率为47.64%,两者之间接近五五开。这说明,养老市场的硬件投入间断性接近饱和。
        如果纯粹从需要出发,现在社会上所说的“90-7-3”或“90-6-4”可能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其实应该以“80-15-5”为基础来思考老年服务的对策。所以,我们认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老年服务体系,即对健康和轻微失能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的方式,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下居家养老;对部分失能老人以社区养老应对,重点放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对完全失能老人以机构养老应对,对他们提供专业性的长期照护服务。
        二) 政策环境
        “十二五”以来,政府共出台了26项关于老年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有三个特点:第一,频度密集。最近两年几乎平均每月出台一项相关政策法规;第二,范围广泛。这些政策法规设计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财政部等16个政府部门;第三,跨部门合作。上述政策法规中有15项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政府部门联合发文,最多的一项涉及到10个部门。
        2013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多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3〕5号)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6年1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缓解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负担问题,人社部正在研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且在青岛、长春和上海进行了试点,结果还不错,有效地分担参保人员长期护理带来的经济负担。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像荷兰、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于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护理险的出现减少了老年人群的养老负担,促进兜底性服务业细分,拉动就业,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
        三) 养老护理员
        老龄化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隐忧,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8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老有所养”需求巨大,养老护理员不仅缺口极大,而且素质亟待提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以及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但目前持证在岗者仅逾3万,养老护理员是“40、50”人员,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者,工资低、工作累、社会地位低,“虐老”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此现状,国家民政部和有关部门提出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同时完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政策和方法。此外,还将派驻专业社工,在全国组织培养2100万敬老志愿者,占当时老年人口总数的10%左右。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然而,整个社会并未建立完善的养老护理体系,以迎接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紧缺现象十分明显。截至2015年9月底,民政部组织了300余次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仅有25000余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其中21542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理应让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非常抢手,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据介绍,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设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4个职业等级。其中,技师级是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最高等级。
        三、 养老护理员市场分析
        (一)市场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尤其是失能老人,这就需要机构中有一支具备护理知识、懂得老人心理和爱心的护理队伍。目前一方面失能老人本身护理难度大、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高,另一方面护理工作收入偏低、精神压力大,加之社会歧视等原因,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群特点是:大多年龄在40—55岁之间、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缺乏沟通技巧的家庭妇女或下岗人员,这个人群爱心是有的,但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心理沟通能力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加强护理员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造成上述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业和行业的发展程度,客观上制约了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近10多年来,虽然我国养老产业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以养老机构为例,在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也在2%~3%之间,而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仅为0.84%。另外,根据国际通用的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却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这与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第二,养老服务职业认同度和待遇仍然较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的支付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产业还处于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状态,从业者工资和待遇水平较低,吸引不来优秀的养老服务从业者。调研数据显示,不少人选择养老护理员职业,并不完全是为了这份事业,正如很多地产商和保险企业涉足养老行业不完全是为了做福利服务一样。其中不少人,对养老服务职业缺乏职业认同感,之所以选择该职业,有48.4%的养老护理员认为目前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工资收入较低也是影响养老护理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以北京为例,在养老护理员市场上,主要视其资质分为初、中、高三级护理员,档次最高的高级护理员月收入在5500元左右,初级护理员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与相同劳动强度的其他护理人员相比,养老护理员的薪资水平太低了。在北京地区,月嫂月薪最低在4000元左右,高则上万元。如此高的劳动强度和如此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三,养老产业服务功能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通常以养老院为主,多是以提供简单的院舍管理和生活照护,基本没有开展什么文娱活动,更不要说老年教育、老年手工制作等益智活动。所以说“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就成了一句空话,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正是缺乏相应人才。 除此之外,我国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相关人才也几乎是空白。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浙江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仅为30.3%,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率则更低,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老年人心理卫生问题是否突出,需要大批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才。
        第四,养老产业人才素质普遍较低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正趋于个性化与多样化。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需求,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家政服务、护理服务、聊天解闷和法律援助,而城市居家养老需求的总满足率只有15.9%。虽然我国多样的养老较产业以前已有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亟需养老服务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人数较少,工作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的繁华地区。这些专业人才的服务费用较高,且很少深入社区开展服务,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得到专业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更是难上加难。社区老年服务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多为四五十岁的已婚妇女,她们只具有日常生活照料的经验,大多数都不具备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此外,社会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年轻的服务人员把社区养老服务岗位当成暂时的过渡,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转出。
        第五,没有普及的职业准入标准和有效地晋升途径。  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已经意识到对老年长期照料服务人员大量的需求以及培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老年养护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国家标准》,同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然而,这些培训项目都是短期的,且没有涉及很多护理的基本技巧,更没有涉及到社会及心理学以及基础伦理学的相关知识的课程。并且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一职业标准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绝大多数地区对于养老机构从业资格没有规范,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而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则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没有专业归属感,难以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直接造成人才流失。
        第六,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对养老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一直采用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的方法,各类教育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设置的相关专业不多,与人数众多的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严峻的背景下,养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当下最紧缺的资源。专业管理人员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有意投资养老产业领域的投资人苦于招聘不到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只能选择投资到其他领域。
        最后,养老产业利润空间小,养老机构难以快速滚动发展,不能向紧缺护理人才支付高工资。当前养老护理员行业普遍现状是 “一高三低、一长两短”、流动性大。“一高”是指当前养老护理员队伍大多数从业年龄偏高;“三低”分别是社会地位低、综合待遇低、文化程度低;“一长”是指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平均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更长。“二短”一是指短缺专业的系统培训,护理员只是本着初级技能加上原始本能开展日常基本生活照料工作,基本上无法实现对入住老人的心理护理;二是缺少对护理员长期发展的考虑,很少系统的开展针对护理员的文体娱乐活动、综合素质的培训。流动性大是指护理员的陆续离职成为常态化,其原因虽然诸多方面,但总体上与“一高三低、一长两短”更密切关系。
        (二)市场需求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现状与老龄化水平不相匹配,供给与需求相差极大,可以说发展潜力巨大。按照各地颁布的“9073”养老办法,约 10%的老人是需要定期医养服务照料的。在养老服务人员方面,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人员严重不足。按 3 个老年人需要一个护理员的国际标准,据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即便按照每100名老年人需要1名养老护理员计算,将需要超过2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目前,我国仅有不足30万养老护理员,其中专业的持证上岗者不到6万。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只有 22 万,而符合从业资格的仅 2万。同时,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上的便利。
        四、 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低,培训难度大。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文化素质低是这类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据相关调查,武汉市养老护理人员中,65.5%来自农村,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474名养老护理员的调查显示:高中学历者占35%,初中学历者占51.9%,小学和文盲者分别占8.0%和5.1%。正是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对他们培训的难度。
        2、待遇低,吸引不到高素质人才。养老护理员工资低一直是制约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国来看,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几百元,高的也就两三千元,平均工资一千多元。在大城市,这样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使得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类职业。素质高的人越少,待遇越低;待遇越低,素质高的人越少,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3、培训模式单一,专业化不够。根据培训责任主体、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划分为政府培训模式、市场培训模式、社会培训模式和其他培训模式几种基本类型。在养老服务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这几种培训模式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的。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另外三种模式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就造成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